早在旧石器时代,郴州市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。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,秦朝设郴县。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年)置桂阳郡。西晋建兴三年(公元年),分设桂阳、平阳二郡。南朝陈天嘉元年(公元年)又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。隋开皇九年(公元年)桂阳、平阳、卢阳三郡合并为郴州。此后长时期内时而称桂阳郡,时而称郴州。中华民国26年(年)和29年(年),叫做湖南省第八和第三行政督察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先后称郴县专区、郴州专区、郴州地区行政公署。年12月17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郴州地区,建立地级郴州市。“郴”字为篆书“林”与“邑”二字组合,意思为“林中之城”。
苏仙区前身是郴县,至今已有多年历史。春秋战国时,境地属楚国。自秦始置郴县,西汉时易名宣凤县,东汉复名郴县;五代后晋时更名敦化县,后复为郴县;元时改名郴阳县,明时废郴阳县,县城为郴州直隶州辖地;民国二年(公元年),复置郴县。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时,撤销郴县,设立城郊型县级区苏仙区。苏仙区因境内苏仙岭而得名。北湖区年11月在原郴县城关镇设立湖南省郴州市,为县级市之始。年5月改为郴县郴州镇,实为县级镇,由郴州专区直辖。年12月,恢复郴州市。年12月,原郴州地区改为郴州市(地级市),原郴州市(县级市)改为北湖区。北湖区因境内北湖而得名。
资兴市东汉永和元年(公元年)始建县,初称汉宁县,隶桂阳郡。三国时属吴,会籍王建兴元年(公元年)改汉宁为阳安。西晋武帝太康元年(公元年)改阳安为晋宁。南北朝时,齐建元二年(公元年)撤销晋宁县,并入郴县。唐高宗咸亨三年(公元年)恢复县治,以流经治所前的资兴江命名,始称资兴县。年,资兴县改为资兴市(县级市)。临武县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年)始建临武县。之所以叫临武,是因为这一带在战国时期是楚国临武邑的所在地。又根据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县侧武溪东,因曰临武县”。永兴县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年),始建县。初名便县,因境内便江得名。唐开元十三年(公元年),改便县为安陵县。唐天宝元年(公元年),改安陵县为高亭县。北宋神宗熙宁六年(公元年)改高亭县为永兴县。据传改名永兴,是取“永世兴旺”之意。从此,永兴名沿用至今。桂阳县历史上,使用过“桂阳县”这一名称的有三个地方,按时间先后顺序讲,最早是今天广东的连州市,其后是我市的汝城县,再后才是今日的桂阳县。要弄清“桂阳”名称的来历,必须上溯到最早的桂阳县才行。广东连州市,春秋战国时属楚,秦时属长沙郡。西汉高后五年(公元前年)设县,因为这个地方在桂岭(在今广西贺州东北)以南,所以设县时就把这里叫作“桂阳县”,意思是在桂岭之南的县。从西汉高后五年(公元前年)设县时起,一直到唐大历三年(公元年)改隶广州时止,在这长达多年的时段里,广东连州市那时一直是叫“桂阳县”。
汝城县在北宋太宗兴国元年(公元年)至民国二年(公元年)这段长达年的时间里也叫“桂阳县”,这是历史上第二个桂阳县。今天的桂阳县是历史上第三个桂阳县。桂阳这个地方作为县治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(公元年)。最初叫平阳县、平阳郡等,直到民国2年(公元年)撤销桂阳州设立桂阳县,才叫这个称呼。这里叫桂阳县的历史在三者中最短,到今年才93年。今天的桂阳县从地理上看已“挪到”桂岭之北了,南辕北辙,是因袭旧名造成的。
汝城县东晋穆帝升平二年(公元年)始建汝城县,辖今汝城、桂东两县地域。之所以叫“汝城”是因为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“汝邑”的所在地。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(公元年),废汝城县置卢阳郡。陈文帝天嘉元年(公元年),置卢阳县。隋开皇九年(公元年)废卢阳郡,卢阳县隶属郴州。唐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年),改名义昌县。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(公元年)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,改义昌县为郴义县。北宋太宗兴国元年(公元年),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,改郴义县为桂阳县。南宋宁宗嘉定四年(公元年),将“零陵、宜城”两乡拆出另置桂东县,从此桂阳、桂东各为一县。元、明两朝仍叫桂阳县。清康熙十七年(公元年),吴三桂举兵叛清,在衡州称帝,号周王,为避讳“桂”字,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。次年2月,吴三桂兵败病死,复称桂阳县。民国2年(公元年)拆桂阳州设桂阳县,为避免两县重名,改回汝城县,沿用至今。宜章县隋大业十三年(公元年)由萧铣建县。因境内有大章、小章两条河流,故称义章县。北宋太宗兴国元年(公元年)为避太宗赵光义讳,改名宜章,沿用至今。注:萧铣(公元-年) 隋末地方割据者。南兰陵人。隋仁寿四年(公元年),炀帝杨广即位,次年萧铣之叔伯姑母被册立为皇后,即萧皇后。萧铣遂被任为罗县县令。大业十三年(公元年),萧铣在罗县举兵反隋。次年四月,在岳阳称帝,国号为梁。时值隋亡之际,天下大乱,远近归附萧铣的人很多,使其势力迅速坐大,拥精兵40万,雄踞南方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年),萧铣被杀。时年39岁。安仁县宋乾德三年(公元年)始建安仁县。县名取“安抚仁义”之意。桂东县南宋宁宗嘉定四年(公元年)把属原桂阳县(今汝城县)管辖的“零陵”、“宜城”二个乡分出来设置一个新县治。因新设县治位于原桂阳县(今汝城县)的东部,因而叫桂东县。嘉禾县明崇祯十二年(公元年)从桂阳州析出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设置嘉禾县。嘉禾的名称来自一则传说。相传炎帝神农氏巡游南方时,在骑田岭之阳(即今嘉禾县境内)发现了稻谷,遂拾之以教四方民众耕种,才使“九州之人皆知谷食”。为纪念神农氏这一发现,后建县时,便取名嘉禾,沿用至今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unhuazx.com/dhsms/134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