渤海旧国遗宝拾珍
唐渤海国肇兴之地——东牟山
《新唐书渤海传》载大氏率众“保挹娄之东牟山”,“地直营州东二千里,保太白山之东北,阻奥娄河,树壁自固”,“直上京三百里”,“筑城以居”。城山子山城座落在海拔多米的孤山上,平面作椭圆形,盘绕在起伏的山腰间。从地势上看,东北低而西南高。墙垣为土石混筑而成,周长约米,有东、西两个向内弯转形成的圆钩状瓮门。城内设有演兵场,大的长多米,50余处半地穴式居住址,水井、蓄水池等设施。
历年来在山城内先后出土过铁矛、刀、镞等兵器,以及“开元通宝”铜钱等遗物。据山城的建筑形式与形制判断,其为唐渤海国时期兴建金代沿用的山城。
年5月25日,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城山子山城远眺
唐渤海国王族和贵族陵寝——六顶山古墓群
六顶山古墓群,位于敦化城南5公里处,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,六顶山从北向南看,呈东西走向,有六座山峰呈一字排列,西面第二座山峰为主峰,海拔米。古墓群处在南坡向阳避风的山坳里。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墓区内出土的鎏金泡钉、鎏金带饰、瓦当、兽面砖、靺鞨罐等文物,判定该墓群是唐渤海国早期王族和贵族的陵寝,是唐渤海国重要的文化遗存。
墓群由两个墓区组成,第一墓区在西侧,有座墓葬,以贞惠公主墓闻名。出土有墓志、雌雄石狮、鎏金杏叶等珍贵文物。第二墓区在东侧,有座墓葬。第一墓区的墓葬封土较高,第二墓区的墓葬封土较为低平,墓葬上有“冢上做屋”的建筑遗迹。
年3月4日,六顶山古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六顶山古墓群远眺
唐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志
年,敦化县启东中学与延边大学历史科师生,清理了吉林省敦化县(今敦化市)六顶山唐渤海墓葬,发现了贞惠公主墓,在贞惠公主墓的甬道内发现了墓志一方及雌、雄石狮各一尊。出土时墓志已破裂为七块。碑呈圭形,花岗岩质。通高90厘米,宽49厘米,厚29厘米。碑为花岗岩质,正面镌刻墓志。阴刻楷书真字。碑文二十一行,序十三行,铭六行,末行为立碑年月,计七百二十五字。有四百九十一字清晰可识,其余二百三十四字已经斑驳难辨。碑文记述了渤海王大钦茂次女贞惠公主的出神、气质、容貌、教养以及出家、矢志守节等经历,是一篇典型的骈体碑文,从中可以看出唐文化对渤海国的深刻影响。在书法和文词方面,都堪称稀世珍品的国宝。贞惠公主墓志得出“宪象中国”的结论,同时提出“珍陵”之所在历史疑问,是极其宝贵的渤海遗存。
贞惠公主墓志
唐渤海国艺术瑰宝—-雌、雄石狮
年敦化县启东中学在Ⅰ墓区发现了贞惠公主墓,墓内出土墓志、雌、雄石狮各一尊等珍贵文物。墓中石狮造型雄浑生动,一派唐风,清楚地显示了渤海王族,效仿唐王朝的意向,为研究渤海早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及族属构成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。
雌、雄石狮是唐代渤海时期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石雕,是用花岗岩雕成,雄狮通高64厘米,作蹲状,仰首呲目,张口卷舌,前肢伸直,撑立于胸前,后肢屈曲,蹲踞于石坐之上,造型浑健有力。雌狮通高60厘米,造型姿态与前者相近,唯体形略小,口半张,雕琢稍逊。石狮腿部所表现出有力度筋骨的道道凹痕,更鲜明地表现了渤海匠人的特殊雕刻工艺,雕刻细致,刀法娴熟,敦实古朴,巍然壮观,是唐渤海国代表性石刻珍品。
贞惠公主墓雄、雌石狮
渤海国的石雕作品保存下来的比较多,如上京龙泉府的大石佛、石龟趺、石灯幢、圈足灰陶砚、石佛像等,这些唐代渤海国的石雕作品无论从造型效果上分析,还是从创作风格、雕刻技法上分析,我们均能发现与盛唐时期相匹配的雕刻作品,可见,唐代渤海国的雕刻艺术受到中原内地雕刻风格的影响深重。
来源:敦化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
图文:张宁牛镱潼
策划:张指挥
审核:魏向军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unhuazx.com/dhsxw/16228.html